攝影節2024的旗艦展覽定名為《萬象有光—家園想像》,是2013年《300 家》和2016年《千戶》的延伸。該展覽由黃啟裕和周佩霞共同策劃,展出共十五位本地藝術家的新作,涵蓋電影照片、投影、影像合成、混合媒體和人工智慧實驗。按此回顧開幕禮。
香港國際攝影節的社區攝影空間「貫文空間」於2024年5月9日順利開幕。在各方支持下,我們成功獲政府批出大帽山川龍前貫文學校舊址短期租約,以及基本翻新工程資助。我們修復並開放了這具六十年歷史的舊校舍,渾涵川龍獨特人文地境,將當代攝影的創作、討論、學習和想像延伸至鄉郊,實踐共學共創,連繫社群。
以「攝影院」為主題節目,聯手五十位本地與鄰近地區的影像創作者,以放映及對談方式,探討「靜與動」的影像及各項當代議題。與此同步的,是於城市不同角落舉行的創作人講談、工作坊、表演和攝影行等公眾活動,讓公眾透過影像媒介體驗熟悉的社區,深度了解社會不同社群。
以本地新鮮創作人為主力的十六個衛星展覽,於網上及散佈於九個區域的日常場所或藝術空間展出;其中四間畫廊及藝術空間更以伙伴形式參與,凝聚聯乘之量,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社群鄰里,給習以為常存在賦予新體驗。展覽涵蓋多樣議題如科技文化、病疫衝擊、肉體與情感的反照、都市與大自然的記憶。
今年攝影節主題為「SEEN & UNSEEN」。現今全球化網絡世代早已習慣過度「觀看」,要建⽴⼀個兼具深度和寬度的批判性視野、開放不帶任何前設且多樣化的觀察世界⽅式,是⼀段漫長和持續⾃我觀照的歷程。讓我們不斷鑽探觀看影像的⽅法,進⽽建⽴批判性的詮釋和討論思維/考。
2018年度香港國際攝影節主題展覽「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將聚焦《PROVOKE》誕生的城東京隨世界變革動蕩帶來的時代面貌,展示60-70年代間冒起及活躍的中平卓馬、森山大道、東松照明、細江英公等十多位不同風格的攝影巨匠,細數他們於不同時代對日本攝影界產生挑戰意義的影像作品。
在親緣與居所之外,各人對家該各有一套解釋的可能:那裏有快樂,那就是家;那裏能被愛與付出愛,那就是家;那裏能寄托著記憶,那就是家。展覽《千戶》集合了13位海外與本地攝影師的作品,以家為主軸分為「樂活」、「關愛」及「回憶」三個主題,代表「家」不同層面的意義。
香港文化博物館與香港攝影文化協會的合作伙伴計劃 —「聽日你想點?」,為香港國際攝影節2016的其中一項焦點項目。此展覽嘗試從攝影的角度去連結樂於與攝影延伸關係的其他媒介藝術家,共同探討當代藝術創作的各種可能性,以至性別在當代創作的個性或面貌。
2014年度香港國際攝影節以主要展覽「微光中的印度:洛古雷攝影展」揭開序幕。
展覽展示了11個亞洲發展中國家共13位女性攝影師作品,她們分別來自亞美尼亞、亞塞拜疆和阿富汗等國家,當中部份國家的攝影作品在香港更是難得一見。是次展出作品的拍攝題材或對象亦以女性為主,並以人道主義目光聚焦婦女地位問題。攝影師透過影像,為女性發聲,除了關注女性平權之外,更觸及女性要面對的國家政治和社會議題。
是次展覽,展出香港和內地一共三十位攝影師的作品,既有傳統畫意攝影的代表作,又有當下頗具盛名的攝影師們充滿先鋒意味的作品。會看到時代的變化,以及群體的風格,如何一邊受?時代影響,一邊在時代語境下綻放個人的才華。
是次展覽邀請九位著名本地攝影家,各自展出兩組不同風格的作品,回應展覽標題「屾」(粵音辛),意指兩山並峙,暗喻他們藝術生命中的兩個高峰;展覽除了展示他們的成就外,也聚焦探討他們如何憑著技巧和創作理念尋得突破。
300家,十二組攝影師以「家」為題,替本港三百個個「家庭」拍照,從家出發,把家的想像無限延伸。這些「家庭」各有特色,而每一張相,均記載著一種生活可能。
日本著名攝影師森山大道在香港首次個展,展出「向日葵」及「自畫像」系列。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這是一個欣賞大師作品的寶貴機會,這位大師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捕捉日本的文化矛盾、城市生活的支離破碎的現實以及內心自我的不設防的時刻。
活在攝影.從喜到愛為香港國際攝影節(HKIPF)2012的主題,透過一系列的展覽、多元化的教育活動、資料的搜集整存及文化交流項目所組成,積極維持並發展香港作為攝影文化交流中心及集中地。
十六年後,久別重逢 1994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中、港、台當代攝影展》首次令香港打通中港臺三地攝影藝術交流的隔膜,為兩岸三地的紀實、政治、沙龍和實驗性攝影梳理脈絡。由18名香港攝影師組織的「香港攝影文化協會」牽頭撮合兩岸四地的交流契機,促成香港首個中國內地、香港、台灣、澳門的四地攝影展。重拾發言權的香港,將成為國際攝影藝術版圖上的交流中心,並邀請40位攝影家共同參與,展出超過200件作品,展現四地攝影界的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