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攝影節自2010年創辦以來,每屆舉辦不同主題的展覽,將獨特而富有創造力的攝影作品以及值得關注的視覺文化思潮引入香港。透過各類公眾活動,我們搭建了香港與全球攝影文化的溝通平台,借助影像呈現不同文化和歷史議題,審視各種社會人文狀況,促進跨越地區與領域的對話。
踏入第十五個年頭,香港國際攝影節將繼續努力,開拓攝影與不同領域及地方的對話。6月21日和22日,JCCAC首度舉行「 開廠日」,HKIPF作為JCCAC活動的文化夥伴,將為大家展出多位創會成員及新成員的作品,並會同時義賣攝影書籍及周邊精品。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實現各種企劃,以攝影締建社群。我們歡迎各位支持者收藏展覽中的作品,您的捐助將會撥入「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計劃」資助,用於資助更多藝術項目。根據《稅務條例》第八十八條,香港攝影文化協會為免稅慈善機構,捐款港幣一百元或以上可申請免稅。
張影薇在香港出生和成長。在追求藝術夢想之前,她從事市場行銷管理。2022年她於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香港藝術學院合辦)取得藝術文學士,主修攝影。並獲院長嘉許名單和1a Space藝術家駐留獎。
冰花
2020
冰塊在水中慢慢融化,展現花朵鮮豔色彩,記錄時間流逝但記憶永存
30” x 17”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步
2021
光與影的交融,相對卻共存的情感。黑白色調營造寧謐空間,提醒人生充滿希望。
20” x 30”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資深攝影藝術家及教育家、前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兼攝影系主任。現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攝影深造文憑課程兼任講師及課程統籌主任,同時為香港攝影文化協會和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評委,於香港美術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發展局及民政局等機構擔任顧問。
深圳
1982
30” x 30”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香港奏鳴曲
2021
30” x 16.4”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香港出生,於加拿大Banff藝術學院學習攝影。80年代末,與友人等創立影藝攝影學校及攝影中心(Photo Center),曾獲多個攝影奬項,包括:1992年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的「攝影家年奬」,本地個展包括「中港印象」(1993),及「藍調」(1997),「夜祭」(2008)及「懼曠」(2012)。高氏為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創會會員,曾任兩屆主席,現為該會榮譽會員。並由2013-17年曾經擔任香港國際攝影節主席,現為榮譽主席。
不系之舟
1996
為97年回歸後的一次個展,2008年光影作坊JCCAC開幕展。
30” x 21.5”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邊境內隱藏的紅線
2013
在噹噹山(新界東北發展坪車輦/坪輋)回望香港
20” x 30”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於香港土生土長,學士畢業後到英國接受藝術教育,先後在倫敦藝術大學和法納姆創意藝術大學取得博士和藝術碩士學位。其博士研究聚焦創傷和暴力的視覺再現,探討當代攝影中對事後攝影和再熟悉化的辯論。作品曾在歐洲多國以及香港展出。現時居於香港,繼續研究影像本質並持續個人創作。
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餐廳
2018
Edition of 7 plus 2 Artist Proofs, From Series “Another day in Paradise”
20” x 20” UV ink on Aluminium
海德公園
2018
Edition of 7 plus 2 Artist Proofs, From Series “Another day in Paradise”
20” x 20” UV ink on Aluminium
梁家泰從事專業攝影師工作超過四十年。他生在香港,於美國大學修讀工程,後到英國工作;七十年代初旅居巴黎期間,他發現了攝影機的藝術潛能。一九七六年,梁家泰回港並建立個人攝影室。他以攝影融入旅程,遊歷甚廣,尤其是中國各地。作品在兩岸三地、歐美、澳紐都有展覽,也刊登於國際知名雜誌,如《國家地理雜誌》、《GEO》等。他曾榮獲多個本地及國際獎項。至今已出版十二本個人攝影集及十一本集體創作。
他是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創會會員及主席(1992-4),及香港攝影文化協會創會會員及主席,曾安排2010年第一屆香港攝影節及2012年香港國際攝影節。
長城藝術
1989
30” x 20”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叮叮
2019
30” x 19.8”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蘇慶強香港理工大學攝影設計系一級榮譽學士畢業,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藝術學院,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客席講師。作品自1980年代末在巴黎、柏林、紐約、多倫多、俄羅斯、維也納、香港和內地等地展出,迄今舉辦四十五場個人展覽,並參與眾多聯展。1995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1998及2023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藝發展獎和視覺藝術家年獎,並於1997及1999年獲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評審獎及七個金獎。2001年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作品獲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城市大學及私人收藏,亦於蘇富比拍賣。蘇氏亦和多個品牌,如路易威登、班尼頓、FUJIFILM及奧林巴斯等合作,開展攝影計劃。
靜夜 之十
1994-2000
30” x 30”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枯榮 之一
2022
30” x 20”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一名退休新聞攝影記者, 曾任兩屆香港攝影記者協會主席,現為「香港國際攝影節」執行委員及創會成員,亦是「光影作坊」創會成員。目前致力於攝影的推廣和教育工作, 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研究院的客席講師。
窩⼼的照片
1985-1987
窩⼼的照片 001
24” x 24” with Frame
窩⼼的照片
1985-1987
窩⼼的照片 002
24” x 24” with Frame
窩⼼的照片
1985-1987
窩⼼的照片 003
24” x 24” with Frame
窩⼼的照片
1985-1987
窩⼼的照片 004
24” x 24” with Frame
田禮文的研究探討媒體藝術語境下機器創造力與美學哲學的理論與實踐。其作品促進計算美學與數位藝術的批判性框架,以及考察人機互動的現象學維度。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媒體文化碩士課程,其研究成果發表於多個數碼創造力與智能系統的國際期刊及學術會議。作品曾參展於奧地利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德國Kino藝術節、捷克PROTOTYP藝術節及SidewalkCINEMA藝術節等國際重要活動,展覽足跡遍及奧地利、中國、捷克、德國、瑞典及美國。田氏亦為PRÉCÉDÉE創辦人,通過全天候當代藝術展覽促進社群對話。
現任香港都會大學助理教授,並擔任香港設計師協會(HKDA)、藝育菁英基金會(YADF)、香港攝影文化協會(HKPCA)、中華數位遊戲研究協會(Chinese DiGRA)、捷克人工智能藝術研究中心(CAAR)、瑞典音樂頻譜T協會(FMT)等機構的執行及委員會、會員職務。
潑墨火星
2025
潑墨火星 1
23” x 23” with Frame
潑墨火星
2025
潑墨火星 2
23” x 23” with Frame
唐潔宜生於1970年代的香港,2009年開始接觸和學習攝影,從事攝影創作多年,其作品主要探索歷史、社會以及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的關係。曾參與過不同的聯展,包括《油街12之試鏡》(2012)、《人文風景》(2012)、《細語喃南南亞裔港人生活面貌攝影展覽》(2012)、《夜》(2013)、《子時》(2014) 及《香港人權藝術獎 – 未知》(2021)。
南生圍
2016
30” x 30”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雙城誌, 作品第三號 ( 中山紀念公園, 香港, 2020 )
2020
30” x 30”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黃啟裕在過去超過三十年擔任攝影評論家和策展人,目前是香港國際攝影節的策展團隊成員。黃啟裕曾多次參加了在香港、台灣、加拿大、法國和德國舉辦的攝影展及聯展。他的攝影作品被M+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所收藏。
上環
1988
30” x 20”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憶棉花
2024
30” x 30”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王禾璧,藝術碩士(1979年)、亞洲文化協會獎助(1993年)。個人作品集包括《色與尚》(1983年)及《Hong Kong/China Photographers Four: Wong Wo Bik》(2009年)。作品發表於《Women & Photography》(2017年)、Une histoire mondiale des femmes photographes(2021/22年)。最近的專案包括:Gardening of soul – Harmony in Dissonance (2023),過去。如現在。前:另類攝影 – 藍 (2023年),LOOK17: Cities of Exchange: Liverpool/Hong Kong(2017年)、《邂逅!市中森》(2021年)、《城影築音》(2021年)等。她的藝術實踐從攝影發展到其他媒體的實驗,如早期與舞蹈表演、近期錄像裝置及另類攝影作品。她揭示日常生活中自然與城市 景觀、虛構與現實的對比。作品為香港文化博物館、M+、香港Soho House、廣東美術館,現代衝突資料庫等收藏。
溜冰,荔園遊樂場 (已拆卸)
1997
荔園遊樂場於1951年營運,此充滿集體回憶的地方於1997年3月31日結束,這張照片於同年5月拍攝。
30” x 30”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烏托邦景觀,捷克共和國
2023
人工湖米拉達湖(Lake Milada)和蒂薩砂岩 (Tisa Sandstone Rocks)的產生和結合,將人工及自然環境變成了新穎的景觀。
30” x 9.5”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余偉建是一名出生於香港的攝影記者,自1985年以來採訪過亞太地區眾多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作為香港急速發展的細密觀察者,余氏對本地日新月異的城市景觀帶著一份特別的覺察,著力記錄正在消失的文化遺產和建築,以及因此而受到影響的不同社群。余氏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2004年National Headliner Awards、2010年世界新聞攝影獎「People in the News」單一照片比賽單元第三名、2013年全球年度圖片獎(Picture of the Year Awards)年度攝影師優異獎,以及多個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年度獎項。余氏的多幅作品獲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
近金鐘
2023
白日之下
30” x 22.5”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
海旁
2024
霧中香港
30” x 22.5” printed on 35” x 35” Paper